擁有香港物業等資產 可享經濟成果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日期 : 2018-04-07

|許多市民一生為自己和香港打拼,但去到中年晚年,如果沒有申請到公屋居住,常常會感到自己一無所有,享受不到香港經濟多年累積的成果。筆者認為,如果擁有物業或優質股票,才會比較容易感受到實質的成果。

中國人儲蓄是累積財富之道,少時看過恆生銀行的電視廣告,還記得廣告歌詞「小莫小於水滴,漸成大海汪洋,細莫細於沙粒,漸成大地四方」。歌曲有意義又好聽,經常縈繞心中。

不過,儲蓄累積的財富,增加速度不及現金貶值那麼快。自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遜宣佈美國取消金本位之後,美元匯價如江河日下,兌黃金至跌幅高達97%,兌日圓也貶值70%。港元自從1983年採用聯繫匯率與美元掛勾,港元強勢的日子過不了多久,就跟隨美元匯價走弱,購買力大不如前。

以五十年前為例,在1968年開售的港島筲箕灣太安樓,單位售價大約是1.73萬至2.7萬元,小型單位月供80元,大型單位月供100元。表面上看,當年樓價相當便宜,筆者可以肯定大家計錯數,當年1萬元是非常大的金額,一般打工仔月薪100多至200多元。以建築面積385方呎的細單位計算,樓價1.73萬元,平均呎價約45元,現約8,663元,即樓價約345萬元,升幅逾191倍。

今天打工仔的月薪通常有1萬多元,如果太安樓樓價停留在五十年前,必然會被搶購。可惜現在1萬多元的購買力萎縮,買不到幾多部名牌手機,用來買樓「落訂」也不夠。同時,樓價亦告大幅飛升,美元港元購買力大幅貶值也是重要因素,尤以經過多國多次量化寬鬆之後,現金購買力更差。

假如市民幾十年來都是持有現款在銀行收息,沒有購買物業或優質股票等資產,發覺自己為香港拼搏幾十年原來一無所有,完全享受不到香港經濟發展的成果,一腔怒火是可以理解的。銀行港元存款收息抵擋不了通脹蠶食,更面對現金購買力大幅貶值的衝擊。買股票則存在很多技術問題,能夠存在50年又有大升幅的股票不算太多。

要在香港生活,最好購買住宅等物業作自保,它能抵受貨幣貶值的挑戰。原因是物業是稀有資產,具備升值的能力,協助持有人維持實質購買力,價值亦與香港經濟一起成長,不會像現金被通脹蠶食及貶值。居住在自置物業的業主,便能因物業價錢跟隨經濟上升而得益,不但享受到居住之利,並擁有物業這個實質資產。要江湖救急也能變現。

撰文 : 陳永傑 (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)
 
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!